【知識】談親餵與依附關係-寶寶分離焦慮真的跟親餵有關?

「妹妹已經去上課了~但目前都還是會哭,我想說再給她一點時間就好。
但是…🌟學校老師跟主任都是一直建議我要戒奶,甚至叫我改用奶瓶餵奶,
他們認為是親餵造成她分離焦慮嚴重🌟
我想問的是真的是親餵造成的嗎?所以我一直很疑惑 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?」
聽到這邊,各位看倌有沒有心有戚戚焉?
親餵真的是主因嗎?

3種依附關係的特徵?

  • 安全依附型
    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,寶寶呈現可接受的哭泣;但在主要照顧者回來之後,寶寶能夠從主要照顧者的擁抱中得到安撫,然後繼續探索環境。
  • 焦慮依附型
    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,寶寶有強烈的分離焦慮;主要照顧者回來之後,寶寶用比較激烈的方式如:捶打、大叫、咬人等方式表達情緒。
  • 逃避依附型
    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,寶寶會四處張望尋找;但是等主要照顧者回來後,寶寶對擁抱沒有甚麼反應,也可能拒絕抱抱。

依附關係年齡-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關鍵時間

當寶寶發出某種需求訊號時(一歲前多為哭泣),照顧者若願意主動的回應,
而且反覆嘗試理解,久而久之,大腦就會產生被愛與接納的安全感。

當這種信念深入潛意識之後,將來就算與照顧者短暫的分離,
也不會讓情緒波動太大,大腦仍然可以正常的運作。

安全依附的寶寶所擁有最大的關鍵,
就是🔸照顧者對嬰兒需求的敏感度🔸
在前三個月願意多認識寶寶,多猜猜他們在想什麼,盡力的去滿足寶寶,
那麼在一歲的時候,嬰兒就比較少哭鬧,
比較多表情,比較多手勢,也發出比較多聲音。

寶寶約在六、七個月大開始會認生,也逐漸與主要照顧者建立「依附關係」,
也就是把媽媽當做「安全堡壘」,以媽媽為中心而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,
當感受到威脅害怕或受挫就會退回到媽媽身邊。

當媽媽離開時就會焦慮哀傷(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),
但當媽媽回來時則會露出欣喜,並尋求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。

這樣的「依附關係」一歲時會達到高峰,一直到1.5~2歲左右。 

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-先多陪伴

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請先多陪伴孩子

主要照顧者對寶寶來說就像是安全的堡壘,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,
請都先陪伴著孩子,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自己離開去向外探索環境。

「依附關係」是需要寶寶與主要照顧者有很好的主動互動過程的,
孩子感到焦慮受挫或不舒服,自然就會想要依附。

幾次後若孩子發現總是可以有很好的回應,
有了安全感,自然更有信心自己去面對這樣的威脅。

例如:環境中雖然有不熟悉人但我也能離開去探索!
孩子討抱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的喔!

[預告]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

「事先預告」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。

對孩子而言,陌生的環境、人事物都是威脅,需要去認識、觀察及了解適應,他們會透過主要照顧者的反應,決定自己的下一步。

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,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,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!

一定要告知寶寶,什麼時候會回來,並且清楚的說掰掰。而且,最重要的是,接手的那個人,也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,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
無論喝母乳與否-分離焦慮是每位孩子都須經歷的過程

「親餵的話,他就會一直都喜歡親餵,然後就不喜歡喝奶瓶,所以就會一直黏著媽媽,很難照顧。」

自哺餵母乳,孩子帶在身邊照顧,只要出現黏人討抱的行為,很容易被貼上,母奶寶寶不獨立,愛黏人的標籤。

小朋友也不是全期都是依賴的,他可能會有階段性的,可能在某一個時期的時候,他會有比較強烈的那種分離焦慮感,那在這一段時期,他可能就會鎖定某一個,他覺得比較能夠,讓他覺得安心的這個人。

無論喝母乳與否,分離焦慮是每位孩子都曾經歷的,但母乳可為媽媽寶寶之間帶來親密的依附關係,安定感有助於孩子日後情緒與社交的建立。

總而言之,養出安全依附型寶寶的關鍵,就是將母嬰關係的主體由「母親」移到「嬰兒」。媽媽願意用心去聆聽寶寶的心聲,並且回應他的需求,母嬰之間就能建立良好的默契。

有了安全依附關係之後,孩子在安全感中成長,情緒才會更穩定,人際關係也更良好!


📌關於我們:

希飽產後泌乳諮詢

🌼地址: 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南路40號
🌼官方網站: www.vunnonmy.com
🌼官方FB: www.facebook.com/vunnonmy
🌼官方Line: @vunnonmy
🌼全時段預約制,如需詢問或預約請提早與我們聯繫
🌼一對一教學,給媽咪們最放鬆的疏通體驗

📌課程收費標準:

服務的次數依乳房狀況及需求不同而定,
單次NT2800$,居家到府3000$
視距離酌收車馬費NT100-400$。
(課程時間為1.5-2hr,視乳房情況調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