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的健康可從體重、狀態等多方面觀察,
而寶寶大便也是其中之一,從寶寶大便的型態、顏色,都反應出不同的身體狀況唷!

寶寶腸胃道與大人的四差異
- 胃大腸反射較明顯
所謂反射是指吃進東西後,肚子胃壁會擴張,刺激大腸蠕動,所以大腸內容物會往肛門方向推進,就會有排便反應。
因此,剛出生的寶寶跟成人較不同的是,一天喝幾次奶,大便就會大幾次,到了滿月之後,就會慢慢穩定,大便的次數就會減少了。 - 消化功能尚未成熟
食物的消化需靠唾液、胃液、胰液、膽汁及小腸酵素作用,才得以完全。
寶寶胰臟要4-6個月大才開始慢慢成熟,因此目前建議4個月大的嬰兒,才開始添加副食品(固體食物)。 - 肛門神經控制還沒成熟
寶寶的神經控制還沒完全成熟。
寶寶剛出生不會控制括約肌,所以須要包尿布。2、3歲左右才能控制自如。因此當寶寶1歲半至3歲間,體神經較能自我控制後,便可進行如廁訓練囉! - 腸胃道菌叢未建立
寶寶腸胃道的菌種,大部分是乳酸菌和比菲德氏菌,等到4至6個月後開始吃副食品,寶寶腸胃道菌種還會改變;而2、3歲後,菌種才會達到穩定平衡,因此寶寶腸脹氣,也跟菌種有關。

新生兒出生後,通常在一天之內會解大便
胎便黑黑綠綠且黏黏的,是出生前在胎兒腸子中形成的,
內含大量的膽汁色素、胎毛、胎脂,以及一些腸內脫屑等物質。
如果寶寶沒有解胎便,就要小心是否有罹患疾病,
常見的是胎便阻塞症候群,少見的則是巨結腸症。
出生後最多4天,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逐漸有所改變,
顏色漸漸變成黃色或有一點綠色,此為「轉換便」,
質地黏糊且不成型,之後就是嬰兒期的大便。
識別寶寶的健康狀況:便便顏色的訊號
隨著便便顏色不同,表示寶寶可能面臨不同的狀況:
灰白色
呈現特殊的淡黃或灰白色便,務必儘速帶寶寶就診。
可能原因:肝炎、膽道閉鎖。需盡速就醫
紅色
可能原因:媽媽吃到讓嬰兒過敏的食物、消化道出血、嬰幼兒腸套疊(草莓粘液便)、病菌性腸炎(又黏又稀)、沙門氏菌等的細菌性腸炎(血絲粘液便)
綠色
綠色便便的成因多種,可能是代謝出問題,因為膽紅素的產量高,連帶使膽青素增多,造成便便呈現綠色
若寶寶喝配方奶,也許是鐵質含量高,沒有吸收完全而排出,於是解出了綠色便便。
某些寶寶腸道內細菌種類的因素,也會比較容易解綠色便便。
寶寶的排便變化:從稀軟到成形
剛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,便便通常都是較為稀糊的軟便。
首先,寶寶在出生後會先解出一次胎便,胎便是寶寶出生前就形成的黑綠色黏稠物質。
接下來, 隨著寶寶攝取的食物改變,可能是母奶或配方奶,而此時的大便型態從稀軟、糊狀到接近條狀的軟便都有可能。
寶寶長到4-6個月大時,飲食中會開始添加副食品。當寶寶開始食用澱粉、蔬菜、水果等副食品,每天吃的食物逐漸和成人接近,消化過後形成的大便顏色、型態、甚至是氣味,也都會逐漸類似成人的大便型態。
當寶寶大便量增加、便便顏色變成暗褐、氣味變臭,則開始進入寶寶便便成形的階段。等到寶寶滿1歲之後,原本的副食品成為寶寶的主食,而寶寶的便便形態也會更接近於大人。
在寶寶軟便到寶寶便便成形這段期間,寶寶排便不像成人一樣規律,有可能數天不排便。再加上寶寶剛出生時通常會是軟便、稀便,家長難以分辨寶寶是否有肚肚鬧脾氣或炸屎的問題。這時不妨觀察寶寶的精神、食慾以幫助判斷。

母奶餵養的初生寶寶:大便特徵和變化
哺育母奶寶寶第1個月內,約2至3小時餵一次,一天大便次數大概8至12次,母乳便不會臭,呈金黃色、稀稀的、會牽絲、黏液狀。
母奶便和配方奶便都可能出現白白的小顆粒,是沒有消化完全的乳塊,皆為正常。
母奶寶寶出生2、3週後,大便次數會變少,甚至可能1至2週才大便一次,但每個寶寶次數不盡相同,因應每人體質、腸胃道菌叢而有差異,只要大便是軟的、活動力、體重都正常,就不用太擔心。
然而,若寶寶解便時間相隔很久、大便很硬、吃不下、體重沒增加、哭鬧不安,就要帶去給小兒科醫師檢查一下囉!

📌關於我們:
希飽產後泌乳諮詢
🌼地址: 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南路40號
🌼官方網站: www.vunnonmy.com
🌼官方FB: www.facebook.com/vunnonmy
🌼官方Line: @vunnonmy
🌼全時段預約制,如需詢問或預約請提早與我們聯繫
🌼一對一教學,給媽咪們最放鬆的疏通體驗
📌課程收費標準:
服務的次數依乳房狀況及需求不同而定,
單次NT2800$,居家到府3000$
視距離酌收車馬費NT100-400$。
(課程時間為1.5-2hr,視乳房情況調整)